科普 | 不是肺支,也非乙流,4岁男童高热皮疹,原因是“它”!
气温低、干燥的气候环境利于病毒及细菌的传播,每年的冬季正是小儿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
近日,有媒体报道,石家庄一4岁患儿就诊时,除发热(体温39.5℃)外,还合并有皮疹及舌头红肿等症状,接诊医生结合病史及症状表现最终判断小儿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猩红热。
“死灰复燃”猩红热
与屡见报道的肺支和流感病毒感染有所不同,曝光率不高的猩红热似乎并不常见,但事实上在上世纪抗生素广泛应用临床之前,猩红热曾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一种常见传染病,由于其强传染性和人群普遍易感的特性,至今仍位列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之中,足见其威力。
图源 文献
上世纪中后期,随着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猩红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曾一度大幅下降。但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严重侵袭性GAS感染首先在欧洲和北美卷土重来。
近年来流调数据显示,在韩国、中国、英国等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国家,其发病率均有所上升,2020年8月刊发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一篇由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中国疾控中心、浙江省疾控中心等研究机构联合完成的题为: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and scarlet fever resurgence in China: a six-year surveillance study的研究表明:国内2004-2018年间猩红热年发病率已从2004年不足2/10万人激增至2018年5.67/10万,加之目前尚未有成功预防GAS感染的疫苗研发,猩红热死灰复燃现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感染元凶:A群链球菌
电镜下链球菌形态 (图源 文献)
A族链球菌(GAS)又称化脓性链球菌,侵袭力强,常为β溶血。传播方式有空气飞沫传播、经皮肤、黏膜、伤口感染和被污染的食物经口感染等多种途径,临床上以急性咽峡炎及皮肤感染最为常见。发病机理为感染初期通过其细胞壁脂壁酸附着于宿主细胞后,可借助其M蛋白抗吞噬作用而迅速增殖,同时产生链球菌溶素O和S、外毒素引起宿主细胞死亡。此外,其产生的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可使皮肤血管充血、白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增殖,进而形成典型猩红热样皮疹,表皮细胞死亡后脱落后形成脱屑。
除常见感染外,GAS还可引起颈部淋巴结炎、心内膜炎、肺炎、急性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等多种化脓性及非化脓性并发症,全球每年由GAS引起的急性咽峡炎和皮肤感染分别为6亿1600万和1亿1100万,严重感染患者约1810万,且以每年178万新发病例的速度不断增加,死亡病例数约51.7万人。
常用检查
血平板上A群链球菌典型形态及β溶血(图源 文献)
β链球菌鉴定实验(图源 文献)
1、分离培养 痰液、脓液及咽拭子标本可直接接种血琼脂平板,采用羊血琼脂平板利于识别溶血特性及进一步鉴定,初代分离需置于5%CO2环境,35℃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性状及溶血特性。分纯后,挑取可疑纯菌落,根据Lancefield 分群要求提取菌落抗原,用相应分群血清做凝集实验,与B群抗血清凝集菌落可直接确定为无乳链球菌,与F群血清凝集,且菌落直径小于0.5mm,可确定为米勒链球菌,与A\C\G群抗血清凝集不能确定其种类,可借助生化反应及自动鉴定设备结果综合判断菌属类型。
2、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简称抗“O”,是机体产生的以链球菌溶血素O为抗原的抗体。通过测定血清中的ASO抗体效价,来判断病人有无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作为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对判断风湿病活动期较有意义。风湿病活动期60%~80%的病人ASO是升高的,多次检测均正常有助于排除风湿病。
参考文献
[1] JJ Ferretti, DL Stevens, VA Fischetti. Streptococcus pyogenes Metabolism -- Streptococcus pyogenes: Basic Biology to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2016.
[2] Liu Y , H Ding, Chang S T , et al.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and scarlet fever resurgence in China: a six-year surveillance study[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4229.
[3] 刘运德.楼永良等.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