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leftlogoright
产研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一、体系标化定义

体系标化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化体系规定了质量方针、目标、职责和程序,并通过建立相关体系进行 过程管理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二、体系标化组成及实现机制

基地标准体系由管理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组成。

1.管理标准:是生产经营活动和实现技术标准的重要措施,它把管理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单位、部门岗位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到产品质量的管理上,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管理标准是对有关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运用标准化原理所作的规定,它涉及各个管理方面,包括基地经营决策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物资供运销管理、经济实体管理、以及标准化管理等。

2.技术标准:其存在形式可以是标准、规范、规程、守则、操作卡、作业指导书等。基地技术标准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纸张、电子文档、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标准样品或它们的组合。

3.工作标准:是生产高质量产品、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各项技术标准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说,工作标准是对各部门、单位的各类人员的基本职责、工作要求、考核办法所作的规定,包括职责权利、工作程序、办事细则、考核标准和相互关系准则等。


三、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要紧密围绕基地的总方针、总目标,特别是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地方的有关基地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建立基地标准化体系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为基础,以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同时要设立统一管理部门,负责编制适应本基地的各类标准,形成标准化体系,并负责标准的实施和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四、作用和意义

1.提升品质:标准与质量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产品质量反映出产品功能的各种自然属性,而标准这是对产品的各种质量特性做出明确和具体的定量规定。标准化工作是进行质量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做到标准化才有利于质量的实现。

2.提升效率:标准化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或机构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标准工作将生产过程通过采用高效率的工艺设备、利用新技术进行合理的归纳和简化,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产品的生产批量,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3.推进规范:标准化可以使各职能部分和生产部门活动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使生产能够正常运行,所以说标准化能够推动企业规范化管理。

4.控制风险:通过标准化工作来促使企业对其内部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则可以有效的减少因制约因素带来的各种风险。

5.积累技术:标准化就是一种对技术多样性进行选择并最终约束为一个统一的技术选择过程。标准化对多样性进行收敛的同时也为多样性的产生提供一个共同的起跑线,当多样性收敛为一个标准后,以这个标准为起点,进行多样性发散。标准化是标准的一个执行过程,可以有效的对执行过程中的技术积累。

6.促进社会进步:标准化是科学技术成熟的标志,能够促进生产过程与时俱进,在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