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菌移植 | 粪菌移植——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口味良药”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已成为损害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为科学家提供了得力的“武器”,人类“攻入”了肠道菌群这一新的科学领地,粪菌移植(FMT)更像是一枚“重磅炸弹”,成为快速改变肠道菌群最直接的方法和途径,这也为T2DM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1、内毒素机制
革兰氏阴性菌约占肠道菌群总量的70%,当其死亡溶解后会从细胞壁释放大量脂多糖(LPS)。糖尿病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衡,肠壁屏障功能相关蛋白减少,肠壁透过性增强,LPS过多地释放并与CD14结合,作用于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TLR4),引发炎症因子释放,产生低度炎症[1]。LPS引起的低度慢性炎症阻碍胰岛素信号转导,产生IR,还会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2]。
2、短链脂肪酸机制
健康人体自身不能分解的多糖、寡聚糖等可以经肠道微生物酵解为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其中,乙酸可以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抑制食欲;丙酸可以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激素酪肽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饱腹感,降低食物摄取量;丁酸可以通过环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结肠黏液素释放,加强肠道屏障功能,减轻IR[3]。正常体内产生乙酸的微生物主要源于厚壁菌门的瘤胃菌科,产丁酸菌以聚集于盲肠和结肠等部位的真杆菌属、梭菌属为主,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相比,产丁酸菌如普氏粪杆菌、人罗斯拜瑞氏菌等在T2DM患者肠道内显著减少[4]。
3、胆汁酸机制
胆汁酸分为初级脂肪酸和次级脂肪酸,有抑制肠道菌群过度增殖、增强肠壁屏障完整性和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平衡等作用[5]。初级胆汁酸是以胆固醇为基本物质在肝脏中转化生成的一种有机酸,通过胆囊释放入肠道,经过肠道菌群的修饰加工,转化为次级胆汁酸,后者可以和胰岛β细胞结合刺激胰岛素的释放,以及与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TGR5)结合促进 GLP-1释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当肠道微生物结构改变时,会阻碍这种转化,导致次级胆汁酸水平降低,影响与受体结合的通路,进而出现胰岛素敏感性减弱,影响糖稳态,最终发生T2DM。
粪菌移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FMT是将健康人的粪菌移植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供体的粪菌可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口服胶囊、灌肠和内窥镜技术等途径移植给受体。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T2DM患者肠道内,重建的菌群可发挥复杂的菌群和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减轻慢性炎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从而起到控制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
期待未来可以有更多的研究,去揭示肠道菌群在糖尿病的具体病理生理作用,观察 FMT 对代谢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让FMT真正成为干预和治疗T2DM的有效手段。
文献来源
[1] Dasu M R , Devaraj S , Park S , et al. Increased Toll-Like Receptor (TLR) Activation and TLR Ligands in Recent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J]. Diabetes Care, 2010, 33(4):861-868.
[2] Amyot J , Semache M , Ferdaoussi M , et al. Lipopolysaccharides Impair Insulin Gene Expression in Isolated Islets of Langerhans via Toll-Like Receptor-4 and NF-κB Signalling[J]. Plos One, 2012, 7(4):e36200.
[3] 王贺,王镁.基于调节肠道菌群探讨清热类方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03):238-244.
[4] Moreno-Navarrete J M , Serino M , Blasco-Baque V , et al. Gut Microbiota Interacts with Markers of Adipose Tissue Browning, Insulin Action and Plasma Acetate in Morbid Obesity[J]. 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 2017:1700721.
[5] Li T , Chiang J . Bile Acid Signaling in Metabolic Disease and Drug Therapy[J].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2014, 66(4):948-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