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leftlogoright
产研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世界高血压日 | 在我国有一半高血压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

发布时间:2024-05-17    来源:山东省大健康产研院

得了高血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患上高血压!在我国有一半高血压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高血压病患人数2.45亿,但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仅为51.6%。换句话说,大约近一半的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数据显示,收缩压每增加10mmHg,脑卒中风险增加53%。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增加31%。长期高血压是冠状动脉疾病、中风、心脏衰竭、心房颤动、周边动脉阻塞、视力损伤、慢性肾脏病及痴呆症等病症的主要危险因子,全球每年由高血压并发症导致的死亡为940万例。


如何得知自己得了高血压?


头晕头痛是高血压最为常见的早期症状,由于早6-10点及下午的16-18点,血压会升高,因此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往往出现在这两个时段。此外,高血压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双眼通红,且对眼药水无效,尿液当中的泡沫增多且夜尿增多,肢体末端有麻痹感等症状,如果发现自己有了明确的高血压症状,应立即专业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不可擅自治疗、用药。

图片

◆ 高血压的测量方式

●诊室血压:以诊室血压作为确诊高血压的主要依据。

●家庭自测血压:作为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手段,也可用于辅助诊断。

●动态血压监测: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用,作为辅助诊断及调整药物治疗的依据。

◆ 高血压的测量仪器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常选择经认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定期校准。袖带的大小适合患者上臂臂围,袖带气囊至少覆盖80%上臂周径,常规袖带长22-26cm,宽12cm,上臂臂围大者(>32cm)应换用大规格袖带。

图片

◆ 高血压的测量方法

规范测量“三要点”:设备精准、安静放松、位置规范。

●设备精准:选择经认证合格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定期校准。

●安静放松:去除可能有影响的因素(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或茶等,排空膀胱),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测量时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放松且身体保持不动,不说话。

●位置规范:上臂中点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2.5cm(约两横指)处,松紧合适,可插入1-2指为宜。

◆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以诊室血压测量结果为主要诊断依据:首诊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建议在4周内复查两次,非同日3次测量均达到上述诊断临界值,即可确诊。

若首诊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伴有急性症状者建议立即转诊;无明显症状者,排除其他可能的诱因,并安静休息后复测仍达此标准,即可确诊,建议立即给予药物治疗

●诊断不确定,或怀疑“白大衣高血压”或“隐蔽性高血压”,有条件的可结合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辅助诊断;无条件的,建议转诊。

注:反复出现的诊室血压升高,而诊室外的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正常,为白大衣高血压;相反,诊室血压正常,诊室外血压升高,为隐蔽性高血压。


高血压不可怕,平稳降压最重要


血压每高一天,对各个器官的损伤就加重一点,尤其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而正确服用药物能使高血压患者的寿命大大延长。高血压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主要目的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 常见的降压药物分类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舒张血管,减少水钠潴留,尤其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如卡托普利。

图片

●血管紧张素I受体拮抗剂:对抗血管紧张素Ⅱ作用,舒张血管、减少水钠潴留,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如氯沙坦。

●β受体拮抗剂:安抚心肌,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尤其适用于心率偏快的患者,用于合并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可改善预后;用于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可减轻心绞痛症状,如普萘洛尔等。

●钙通道阻滞剂:安抚血管,降低血管的收缩反应,此类药物降压作用强,耐受性较好,无绝对禁忌症,适用范围相对广,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等更适用。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或控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等。

●利尿剂:把钠和多余的水赶出去,降低血管阻力,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如氢氯噻嗪等。

临床证据表明收缩压下降10-20mmHg,舒张压下降5-6mmHg,3-5年内脑卒中风险可以减少38%,冠心病减少16%,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减少20%,心力衰竭减少50%。

降压是一场持久战,除了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外,离不开规范的药物治疗,切勿轻信各种谣言和偏方……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胡盛寿,王增武.《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3, 31(7):485-508.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