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leftlogoright
产研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健康科普(第166期)| 饮酒前后这12个小细节需谨记!全面提醒!

发布时间:2024-02-15    来源:健康时报(ID:jksb2013)

常言道“情谊都在酒里了”。不过,小酌怡情,大酌伤身,建议少饮酒。

如果不得不喝酒,需要注意什么?喝酒的有些小细节,可能影响到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图片


喝酒前


1.吃东西不空腹

在喝酒之前,可先食用一些高脂肪、高蛋白或高碳水等食物(如酸奶、馒头、面包、面条或米饭等),既能避免醉得太快,也能减少酒精对食管、胃产生的直接刺激与损伤。“空腹喝酒时,血液吸收酒精的速度会变快,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更容易达到一定值,所以更容易喝醉。”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赵国庆2016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说。①

2.在服药不喝酒

吃药不喝酒,喝酒不吃药。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陈洁文2024年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提醒,为了安全起见,普遍建议使用头孢至少7天后才可以饮酒、食用含有酒精的食物和服用含有酒精的药物。此外,喝酒后建议再过3天吃头孢这样比较合适,除了头孢不能与酒同时服用,还有其他一些药物服药期间也不能饮酒:

(1)镇静催眠类药物。

(2)解热镇痛类药物。

(3)降压药。

(4)降糖药。

(5)抗抑郁药。②

图片

总之,为了安全,如果你最近一直在服用药物,无论什么药物,就不要喝酒了。


喝酒中


1.不要混着喝

白酒、啤酒、红酒不要混着喝。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高启龙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各种酒混在一起喝,首先就会让我们不自觉地饮酒过量。而且两种以上的酒混着喝还会表现出某种“协同作用”,对人体伤害更大。③2.注意喝酒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醒,如果喝酒,成年人一天最大饮酒的酒精量建议不超过15克。④

图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图

3.别喝得太快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二区主任李天2022年在科普中国刊文表示,饮酒后乙醇在几分钟内就可进入血液,30-120分钟血中的乙醇浓度就可达到最高。喝得快会让乙醇浓度升高得快,很快就会进入醉酒状态。⑤

4.别与碳酸饮料混喝

李天医生2022年在科普中国刊文提醒,一些人认为酒中加入碳酸饮料可以稀释酒精浓度,也能让口感变好,导致越喝越多。碳酸饮料里面的二氧化碳,不仅会撑大胃的容积,还会加快酒精从胃进入小肠的速度,而小肠比胃对酒精的吸收能力要强得多。⑤

5.喝酒间隙多喝水

李天医生2022年在科普中国刊文建议,饮酒时多喝水,有利于促进酒精的稀释和代谢,加速酒精在体内排泄,也可减少酒后口渴等不适。⑤


喝酒后


1.喝酒不开车

喝酒不开车,即便是小酌。不仅是汽车,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也不得醉酒驾驶。⑥

2.醉酒不平卧

很多人醉酒之后意识不清醒,随意躺下就睡了,殊不知酒后的睡觉“姿势”决定命运!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王立祥2018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酒后正确的睡姿应该是侧卧位,防止呕吐物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要注意的是,醉酒后的人可能会在睡觉时翻身,此时家人可以在其后背处放一个枕头,帮助其保持睡姿不变。

酒后要避免三种睡姿:

(1)平卧位:醉酒后仰面朝上睡觉,胃里的内容物、残渣反流,此时人体的吞咽作用在酒精的刺激下反应迟钝,在呼吸时就很容易堵塞气管,造成异物窒息。

(2)俯卧位:酒后趴在枕头上就睡着,枕头一半较为松软,趴在上面等于把口鼻都遮住了,气道就不通畅了。

(3)坐位:坐着睡头部下垂不但会导致气道受阻呼吸不畅,低头还会使血容量不足,下肢低垂,还容易造成体位性的低血压,造成险情的发生。⑦

3.别用咖啡、浓茶解酒

有人觉得喝咖啡喝浓茶有助促进酒精代谢,这是误区。李天医生2022年在科普中国刊文介绍,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不会加速酒精代谢,饮酒后再喝咖啡,会兴奋神经中枢系统,从而扩张毛细血管,导致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的症状。

图片

大部分酒精先在肝脏内进行代谢,最终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再分别经肺和肾排出,从而起到解酒作用。茶的主要成分是茶碱,浓茶中的大量茶碱发挥利尿作用,易造成身体缺水,还会促使尚未分解的乙醛过早地进入肾脏,影响肾脏功能。⑤

4.可以喝点果汁、蜂蜜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科医学科医师施奕2023年在华西医生刊文介绍,果汁有助于醒酒,尤其是橙汁和苹果汁,里面的果酸可以促进酒精分解。

还可以喝点蜂蜜水,蜂蜜富含果糖,可以促进酒精分解吸收,减轻头痛症状。

也可以喝点米汤和粥,谷物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促进乙醇的代谢。⑧

5.酒后以下症状就医

喝酒后可能出现胸口压榨样疼痛,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剧烈疼痛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有时伴有四肢末端皮肤湿冷、头晕等。

饮酒后出现头痛、头晕、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偏瘫、血压及呼吸异常。出现此类症状需立即拨打120就医。⑨

本文综合自:

①2016-09-30健康时报《酒桌上那些伤身事》

②2024-02-05澎湃新闻《头孢喝酒死不了?医学专家:“头孢配酒说走就走”不是玩笑话》

③2018-01-26健康时报《喝酒有个四原则》

④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⑤2022-11-19科普中国《不得不喝酒时,怎样才能减少伤害?这 13 点要牢记!》

⑥2023-09-18解放军总医院《没开车也会构成酒驾?醉酒签的合同有效吗......喝酒的“十大误区”,别踩雷!》

⑦2018-04-20健康时报《醉酒后三种睡姿最危险》

⑧2023-01-23华西医生《还在用酸奶、浓茶解酒?华西医生:真正靠谱的是…》

⑨2024-01-31贵州健康《过年喝几杯?这种情况要警惕!》(贵州省紧急医学救援调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