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第148期)| 世界艾滋病日: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
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旨在强调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目标一致,共同抗击艾滋病,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而引起的,以人体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疾病后期可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在病毒分类学上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为直径100-120nm的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HIV分为HIV-1型和HIV-2型,我国以HIV-1为主要流行株,HIV-2型主要集中在非洲西部区域,目前还未形成全球性扩散[2]。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一般消毒剂如:碘酊、过氧乙酸、戊二醛、次氯酸钠等对乙肝病毒有效的消毒剂,对HIV都有良好的灭活作用。除此之外,70%的酒精也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HIV对热很敏感,对低温耐受性强于高温,56℃处理30min可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但不能完全灭活血清中的HIV,100℃处理20min可将HIV完全灭活[2]。
◆发病机制
HIV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主要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最终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此外,HIV感染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CVD)、骨病、肾病和肝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2]。
HIV进入人体后,在24-48h到达局部淋巴结,5-10d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分,继而产生病毒血症,导致急性感染,以CD4+T淋巴细胞数量短期内一过性迅速减少为特点。大多数感染者未经特殊治疗,CD4+T淋巴细胞数可自行恢复至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由于病毒储存库的存在,宿主免疫系统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形成慢性感染,包括无症状感染期和有症状感染期。国际上报道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时间平均约8年,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男男性行为感染HIV者的病情进展较快,在感染后平均4.8年进展到艾滋病期[2]。
◆传播途径
艾滋病有三种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人们对艾滋病普遍易感,可通过接触带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而传染[1]。
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和检测
◆临床症状
根据感染后的临床表现,HIV感染的全过程可分三个期即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2]。
●急性期
通常发生感染HIV的6个月内。部分感染者在急性期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相关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此期在血液中可检测到HIV RNA和p24抗原,CD4+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倒置。部分患者可有轻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肝生化指标异常[2]。
●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4-8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类型、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在无症状期,由于HIV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或体征[2]。
●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后的终末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多<200个/μL。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体征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2]。
◆艾滋病的检测
艾滋病检测为临床诊断、治疗效果监测、调整治疗方案、病程进展监测及地区发病率估计等防治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HIV/AIDS患者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HIV抗体检测、HIV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耐药检测等。HIV-1/2抗体检测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HIV核酸检测(定性和定量)也用于HIV感染诊断。HIV抗体检测包括筛查试验和补充试验,HIV补充试验包括抗体补充试验(抗体确证试验)和核酸补充试验(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HIV核酸定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判断疾病进展、临床用药、疗效和预后的两项重要指标;HIV耐药检测可为ART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俗称“鸡尾酒疗法”)方案的选择和更换提供指导[2]。
艾滋病的防治
◆艾滋病的预防
正确使用安全套,采取安全的性行为;不吸毒,不共用针具;推行无偿献血,对献血人群进行HIV筛查;加强医院感控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控制医院交叉感染,预防职业暴露与感染;控制母婴传播;对HIV/AIDS患者的配偶和性伴、与HIV/AIDS患者共用注射器的静脉药物依赖者、以及HIV/AIDS患者所生的子女,进行HIV相关检测,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对于感染HIV高风险人群,在知情同意以及高依从性前提下提供抗病毒药物来进行相应的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2]。
◆艾滋病的治疗
艾滋病ART治疗指的是一种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该疗法需要通过几种不同的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通过抑制HIV/AIDS患者体内的HIV复制来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并减少HIV的传播概率,ART是艾滋病防治的重要环节[3]。
●医疗保障政策
医疗保障政策是HIV/AIDS患者进行ART治疗的重要保障。在过去20年中,我国艾滋病ART治疗医疗保障政策与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同步发展并不断健全,经历了理念倡导阶段、政策实践阶段、发展完善阶段。如今,随着我国艾滋病防治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2020年我国启动了对医疗保障体系的全面深化改革,我国艾滋病ART治疗医疗保障政策也进入了多元化的新发展阶段。国家免费ART治疗政策保障了HIV/AIDS患者能得到基础治疗,是最主要的保障政策。门诊特殊病种(部分地区称“门诊慢特病”等)、双通道、单独支付(部分地区称“单行支付”等)政策为HIV/AIDS患者ART治疗提供更多选择,医疗救助政策为HIV/AIDS患者ART及严重机会性感染的治疗提供托底保障。2017年至2023年陆续有12种艾滋病ART治疗药品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3]。
●药物治疗
目前国际上共有六大类30多种药物用于抗反转录病毒,分别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融合抑制剂(FIs)及CCR5抑制剂。国内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前五类(包括复合制剂)[2]。
成人或者青少年初始ART治疗方案推荐为2种NRTIs类骨干药物联合第三类药物治疗。第三类药物可以为NNRTIs或者增强型PIs(含利托那韦或考比司他) 或者INSTIs;也可以选用复方单片制剂(STR)[2]。
成人及青少年初治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案[2]
注:TDF:替诺福韦;3TC:拉米夫定;FTC:恩曲他滨;TAF:丙酚替诺福韦;EFV.依非韦伦;RPV:利匹韦林;LPV/r:洛匹那韦/利托那韦;DRV/c:达芦那韦/考比司他;DTG:多替拉韦;RAL:拉替拉韦;BIC:比克替拉韦;EVG/c:艾维雷韦/考比司他;ABC:阿巴卡韦;DOR:多拉韦林;AZT:齐多夫定;NVP:奈韦拉平;NRTIs: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PIs:蛋白酶抑制剂;INSTIs:整合酶抑制剂。a:EFV不推荐用于病毒载量>5×105拷贝/m L的患者;b:RPV仅用于病毒载量<105拷贝/m L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患者;c:用于HLA-B5701阴性者;d:DTG+3TC和DTG/3TC用于HBsAg阴性、病毒载量<5×105拷贝/mL的患者;e:对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250个/μL的患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含NVP的治疗方案,合并HCV感染的避免使用含NVP的方案;f:国产药附条件批准上市药物,用于与NRTIs及NNRTIs联用,治疗高病毒载量(≥105拷贝/mL)的成年患者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1,27(11):1182-1201
[3] 胡静坤, 徐鹏, 徐杰, 等. 我国艾滋病ART医疗保障政策及实施现状[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3, 29 (10): 1156-1159
[4]代丽丽, 陈仁芳, 陈耀凯, 等.快速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07):737-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