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国内多地发现猴痘病例!关于猴痘,你了解吗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PXV)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既往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和中部。自2022年5月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收到非猴痘流行地区会员国报告的多例猴痘病例,除了非洲国家和美国外,欧亚区域多国也暴发了猴痘,因此猴痘引起广泛关注[1]。
猴痘病毒的基本特征
MPXV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MPXV耐低温和干燥,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对热敏感,加热至56℃ 30min或60℃ 10min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也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1]。
MPXV存在2个支系:西非支系和刚果盆地(中非)支系[2],均可发生人际传播。西非支系传播能力和致病力较弱,病死率约为3.6%,主要出现在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加纳、塞拉利昂、美国等国家。中非支系传播能力和致病力较强,病死率约为10.6%,主要在加蓬、喀麦隆、刚果(金)、刚果(布)及苏丹等国家流行[1]。
猴痘的临床特征
猴痘潜伏期介于5~21d,通常为6~13d。患者感染初期,会有类似流感的症状,伴随着全身性疼痛,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和疲劳,其中淋巴结肿大是猴痘与天花相比独有的特征,肿大的淋巴结坚硬有触痛[3]。
皮疹通常在发热后1~3d内开始出现,集中于面部和四肢,呈离心状分布。皮疹为斑丘疹,依次发展为丘疹、水疱、脓疱和干燥脱落的结痂。每个患者的病变部位数量决定病例的严重程度,患者可能只长一两个痘,或是全身长满;严重情况下,病变部位合并直到大部分皮肤脱落,并扩散到眼结膜、口腔和生殖器等部位。一部分处于育龄期的年轻患者可能出现生殖器溃疡,并伴有梅毒和艾滋病感染[3]。
猴痘的传播
◆ 传染源
多种动物已被确定易感染MPXV,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及其它物种。其主要传染源为既往感染MPXV的啮齿类动物。2022年5月7日在英国首次发现猴痘病例以来,欧洲部分国家(西班牙、葡萄牙等)相继出现猴痘确诊病例,5月21日WHO发布声明称,与有症状的猴痘病例发生密切接触的人群中,正在发生人传人现象,说明人也可成为传染源[1]。
◆ 传播途径
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1]。
猴痘的实验室检查
目前猴痘病毒诊断方法包括电子显微镜检查、PCR、重组酶聚合酶测试、CRIPSR-Cas12a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印迹试验、免疫组织化学、基因测序技术、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病毒分离培养等,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不同的优缺点[4,5]。
其中RCR检测是WHO推荐的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灵敏度。目前已开发了几种用于检测猴痘病毒的基因,包括包膜蛋白基因B6R、B7R,DNA聚合酶基因E9L,结合蛋白基因C3L,DNA依赖性RNA聚合酶亚基18基因,F3L基因和N3R基因等。而基于二代测序技术(NGS)全基因组的检测方法已成为MPXV检测的金标准,但该技术较为昂贵,需强大的计算能力处理测序数据,使其适用范围受限[4,5]。
猴痘的预防和治疗
◆ 预防
疫苗接种:研究表明,天花疫苗接种可提供针对包括猴痘病毒在内的其他正痘病毒物种的交叉保护,可预防约85%的猴痘病毒感染,并可能改善感染的临床表现[6,7]。目前不同国家可获取的共有3种天花疫苗:JYNNEOSTM、ACAM2000®和安万特巴斯德天花疫苗,其中前两种目前被推荐用于猴痘的预防接种[8]。
行为干预:WHO建议通过限制与疑似或确诊的猴痘患者发生皮肤接触或面对面接触从而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要及时清洗双手,保持双手清洁,不方便洗手时,可使用手消毒液;避免与野生动物进行无保护的接触,尤其是那些生病或死去的动物(包括它们的肉和血),任何肉类食物在食用前都应彻底煮熟[8]。
报告与检测:在旅行期间或返回后有任何皮疹样疾病应立即报告给卫生专业人员,包括近期旅居史、性接触史和免疫接种史。如果出现皮疹并伴有发烧及其他不适,应该联系医疗机构进行猴痘检测。如果怀疑或确认患有猴痘,应该隔离直到结痂脱落[8]。
临床管理:(1)照顾疑似或确诊猴痘患者的卫生工作者应实施标准的接触和飞沫预防措施。(2)建议在通风良好、有专用浴室和工作人员的单人房间内及时隔离疑似或确诊病例。(3)如果因任何原因需要气溶胶生成程序(即吸入或开放式吸入呼吸道样本、支气管镜检查、插管、心肺复苏),必须使用呼吸器[8]。
◆ 治疗
猴痘属于自限性疾病,大多数人与动物均无需医疗干预即可恢复。目前对感染者主要给予支持治疗以缓解其临床症状,并对感染期间出现的继发性细菌感染进行症状管理和治疗。目前,获得紧急授权用于猴痘特异性治疗的药物包括:替考韦马、布林西多福韦、痘苗免疫球蛋白。有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的患者还需要口服/静脉补液以尽量减少胃肠道液体流失[8]。
参考文献
[1] 姜婷婷,陈祥生.全球猴痘流行状况及趋势[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3,39(07):535-537.
[2] 祁贤.猴痘病毒进化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预防医学,2023,34(01):1-7.
[3] 汪洁英,宁博,曹莹等.猴痘的研究进展及防控对策[J/OL].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8.
[4] 王姿月,张子卉,吴文学等.猴痘的诊断、预防和治疗[J/OL].畜牧兽医学报:1-17.
[5] 李香,杨婧,赵合平.猴痘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检测防控技术[J].中国动物检疫,2023,40(02):51-57.
[6]王铭婷,崔富强.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现状[J].江苏预防医学,2023,34(01):8-11.
[7] RIZK JG,LIPPI G,HENRY BM,et 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onkeypox [J].Drugs,2022,82(9):957-963.
[8] 段曰黎,王新宇.猴痘的流行病学及防治进展[J/OL].复旦学报(医学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