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
2023年4月25日—5月1日是我国第21个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
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时,因各类危险因素而引起的身体疾病。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10类132种,包括尘肺病及其它呼吸道疾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以及其他职业病。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 粉尘类:目前纳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粉尘有52种,如矽尘(游离SiO2含量≥10%)、煤尘、石墨粉尘、炭黑粉尘、石棉粉尘等,粉尘所致职业病包括矽肺、尘肺等。 放射类因素:如电离辐射、铀、氡等,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包括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放射性肿瘤等。 化学物质:共计375种,主要包括有机物,如四乙基铅、甲苯等;无机物如汞、锰及其化合物等。职业性化学中毒一般会引起皮肤、呼吸系统甚至全身症状。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病毒和细菌,如艾滋病病毒(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布鲁氏菌、炭疽芽孢杆菌等。 物理因素:常见的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高温、高气压、低气压等,引起的职业病如噪声聋、减压病等。 其它因素:如金属烟、井下作业不良条件(限于井下工人)等。 职业病的预防 政府 制定政策法规:根据具体情况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修订职业病防治部门规章。 提供技术支撑:对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研发和推广提供支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加强专项治理和源头控制。 完善机构建设:按照区域覆盖、合理配置的原则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职业病防治机构。 加强健康监管:健全职业健康监管执法队伍,加强执法力量,建立统一、高效的监督执法管理机制,同时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 靶向疾病,提升服务:靶向具体职业病,完善职业病的诊断和服务,逐步拓宽丰富职业健康范围。 用人单位 改善工作环境:鼓励用人单位提供洁净卫生、环保清新和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减少对劳动者伤害,为劳动者提供健康保障。 健康标语: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张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防治措施及急救措施等,并设置警示标识和说明。 健康体检:可在空闲场地提供测量健康指标的设施及锻炼场地。对易得职业病的劳动者进行日常监测、定期检测与评价、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等。 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健全管理责任制监管、防护及应急救援到位。 个人 倡导健康工作方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丰富业余生活,保持良好心态,加强体育锻炼。 树立健康意识:积极参与岗位培训,充分了解工作中的潜在危险,掌握职业病的防护及处理办法。 加强劳动过程防护:对于长期接触职业病危险因素的劳动者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并自觉、正确地佩戴防护用品,如长期接触粉尘的劳动者应合理佩戴防尘口罩等。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熟练掌握职业病的应急处置方法,及时进行自救或互救。 特定人群健康防护:如长期高温工作人员应加强防暑降温措施;长时间伏案低头工作的劳动者常做伸展活动,做好眼部保护;以站姿作业为主的职业人群应两腿重心交替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