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leftlogoright
产研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消除丙肝威胁 科学精准防控——透过数据看丙型肝炎的诊断与管理

发布时间:2025-08-15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5年7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25年7月全国共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513765例,死亡2059人。其中,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136194例,死亡283人。在病毒性肝炎中,乙肝报告113578例,死亡39人;丙肝报告17538例,死亡243人。值得注意的是,丙肝死亡病例占病毒性肝炎总死亡数的85.9%(243/283),成为病毒性肝炎致死的首要原因,远高于乙肝。

图片
图片


认识丙肝:被低估的“沉默杀手”

丙肝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其感染初期缺乏典型症状,约75%~85%的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若未及时干预,15%~30%的慢性患者可能在20年内进展为肝硬化,进而显著增加肝衰竭和肝细胞癌(HCC)的风险[1,2]

隐匿性强,许多患者在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或肝癌时才被确诊,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这也是丙肝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精准诊断:防控丙肝的基石

“可治愈的疾病”不等于“已被治愈的疾病”。丙肝的防控核心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依赖以下三类检测手段:

◆丙肝抗体检测(HCV-Ab)

HCV-Ab是丙肝筛查的常规指标之一,但是HCV-Ab检测有一定的窗口期,平均为70d[3,4,5],对于部分免疫缺陷或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者,HCV-Ab可持续阴性,因此不适于丙肝感染的早期检测,且可能存在漏检风险;另外,HCV-Ab可终身携带,抗体阳性仅提示曾感染,无法区分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同时,HCV-Ab阳性不代表体内存在HCV复制,因此不能用于评估抗病毒疗效[3,6]

◆HCV-RNA检测

HCV-RNA一般在患者感染7-14d时,可在血清中检测到[7,8,9],可作为HCV感染的诊断指标但HCV-RNA检查对标本以及实验室环境和设备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实验标本采集保存不当,会导致病毒核酸降解,导致假阴性。同时,HCV-RNA检测价格较高,耗时较长,对检测人员要求高,很难在基层医院开展,因此HCV-RNA不适用于丙肝感染的大规模筛查[7,10]

◆丙肝核心抗原(HCV-cAg)检测

HCV核心抗原检测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研究发现HCV-cAg在感染后的12-15d即可检出,且与血清中HCV-RNA载量呈正相关[7,11,12],因此,Chang等[13]认为HCV-cAg是丙肝检测的重要指标,可用于HCV感染的早期筛查;同时,HCV-cAg联合HCV-Ab检测可以用于区分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除此之外,HCV-cAg检测还可用于监测抗病毒疗效和预测持续病毒学应答[14,15]

图片

科学防控:迈向“消除丙肝”目标

丙型肝炎并非不可战胜。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广泛应用,丙肝治愈率已超过98%[16]。然而,“发现即治愈”的前提是“早发现”。

据估计,我国仍有大量丙肝感染者尚未被诊断,尤其在农村和基层地区。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必须:提升检测覆盖率,加强高危人群的主动筛查(如既往有输血史、血液透析、静脉药瘾、不规范医疗操作者等),推动HCV-cAg等适宜技术在医疗机构的普及和应用,完善“筛查-诊断-治疗-随访”一体化服务链条,提升公众对丙肝的认知水平,消除歧视与误解。

让我们正视这一“沉默的杀手”,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揭开丙肝的面纱,推动我国丙肝防控从“可治愈”迈向“可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