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流行病国际日 | 了解几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
联合国大会在2020年12月初宣布,将每年的12月27日定为防范流行病国际日,以宣传预防、准备并建立应对流行病方法的重要性。2024年12月27日是世界第五个防范流行病国际日,再次提醒我们预防流行病的重要性。
流行病与呼吸道感染
流行病的范畴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染病,它指的是那些能够迅速感染大量人口的、疾病。流行病可能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区,也可能发展成为影响全球的大流行。一旦某种疾病的实际发病人数超过了预期水平,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流行。而当这种疾病的传播跨越了国界,甚至洲界时,便构成了全球流行。
冬季,因寒冷气候和室内活动的增多,加之空气流通不畅,往往成为呼吸道疾病的流行高发季节。此时,流感、普通感冒等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借助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可能迅速在人群中蔓延,易成为流行病。因此,深入了解冬季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其流行,对于维护个人及公共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常见的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传染病指病原体从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主要由病人或感染者经过飞沫传播,不同的呼吸道疾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原体
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副流感病毒、博卡病毒、偏肺病毒、百日咳杆菌、新型冠状病毒等[1]。
常见疾病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流感病毒所致的人类和动物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每年多次反复出现,具有严重的致病性和高病死率[2]。
流感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以大流行、小流行、暴发流行和孤立的散发病例等形式出现,流感病毒分为甲型(A)、乙型(B)、丙型(C)和丁型(D)4种病毒株。在这4种类型中,甲型流感病毒是最常见的流感病毒感染株,感染的宿主范围最广,包括人类、其他陆地和海洋哺乳动物、蝙蝠和鸟类。乙型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和流行模式与甲型流感病毒较为相似,但从未引发人类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呼吸道病原,但目前对于丙型流感病毒疾病负担的描述不完整。丁型流感病毒是近几年才被报道的一种的流感病毒,目前尚无人类病例报道[2]。
流感病毒RNA和病毒核糖核蛋白(vRNP)结构[3]
流感≠普通感冒
流感与普通感冒最大的区别是病原体不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1]。
普通感冒患者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全身症状较轻,不发热或仅有低热,一般3~5天可自愈。而流感患者一般全身症状较重,如出现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症状,此外还表现为突然畏寒、发热、鼻寒、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缺乏,严重时会并发肺炎等[1]。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造成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和住院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也是目前导致5岁以下儿童罹患下呼吸道感染(LRTI)的首要病毒病原,严重危害儿童健康。RSV在全球广泛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寒/温带地区,流行高峰在冬春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潮湿的雨季感染率明显增高。我国人群的RSV检出率较高,在引起全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中位居第二,在儿童急性呼吸道病原中位列第一,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是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可感染各年龄段人群,但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人群,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的主要病原体之一。HRSV感染在全球广泛流行,导致5岁以下儿童和≥65岁老年人疾病负担较重[1,4]。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早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等,多数症状会在1~2周自行消失。少数病例可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如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1,4]。
●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微生物,缺乏细胞壁,抵抗力较弱,普通消毒液、75%酒精、紫外线均可将其灭活。肺炎支原体只感染人类,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人群年龄多为5~20岁,尤其是学龄儿童。目前尚无肺炎支原体疫苗,因此做好个人防护是最重要的预防手段。肺炎支原体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可引起肺炎,常同时伴有咽炎和支气管炎等。肺炎支原体感染一般起病较慢,患者常有畏寒、发热、干咳,可伴有鼻塞、乏力、头痛等症状。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一定的自限性。近年来在学龄儿童中,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和重症支原体肺炎的比例有增加趋势[1]。
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机制[5]
●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是一种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全人群易感。腺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引起普通感冒、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也可引起腹泻和胃肠炎,以及结膜炎、膀胱炎和某些神经系统炎症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人群,感染腺病毒后可出现较重的临床症状[1]。
●鼻病毒感染
鼻病毒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极易引起反复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各年龄段人群对鼻病毒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有30%~50%的成年人及儿童感冒是由鼻病毒引起的。鼻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但多在初秋和春季流行。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医院等)极易发生鼻病毒的传播流行。鼻病毒感染可引起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发热或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同时也可导致儿童喘息及哮喘加重。婴幼儿或患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鼻病毒后可能导致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老年人感染鼻病毒可增加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住院患者感染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1]。
●人偏肺病毒感染
人偏肺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感染全年散发,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可引起全人群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尤其是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人偏肺病毒诱发的免疫保护较弱,常出现反复感染。人偏肺病毒对常见的消毒剂、去污剂均敏感,也可通过加热灭活。人偏肺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3~5天,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声音嘶哑等具有轻度自限性,1周左右症状逐渐缓解。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后可能会出现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1]。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会同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华预防医学会.《常见呼吸道感染防治百问百答》
[2]陈丹阳, 郑思钰, 郑锐林, 等. 流感病毒研究进展[J]. 检验医学, 2023, 38(7): 696-703.
[3] Fodor E, Te Velthuis AJW.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Influenza Virus Transcription and Replication Machinery.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 2020 Sep 1;10(9):a038398.
[4]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传染病疫苗与预防控制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监测与防控专家共识(2023年)[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3,16(05):337-353.
[5]Hu J, Ye Y, Chen X, Xiong L, Xie W, Liu P. Insight into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Curr Microbiol. 2022 Dec 2;8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