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双翼实践计划”完美收官|以知促行,双翼赋能,共筑医学新未来!
一、活动目标:响应国家战略,创新育人模式
近日,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生物医学科学学院与山东省大健康精准医疗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届医学生素养提升“双翼实践计划”总结交流会顺利举行,标志着为期一个月的创新实践活动圆满落幕。本次实践活动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健康生活方式+科研思维训练”双轮驱动为核心,探索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二、方案设计:健康生活方式+科研思维训练,构建双翼驱动体系
“双翼实践计划”在项目设计上坚持系统化、可操作与可评估的原则,构建“理论学习—实践干预—数据反馈—能力提升”的完整闭环。为科学评估干预成效,建立了多维度评估体系,通过每天采集粪便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道菌群活性,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短链脂肪酸含量,结合持续的行为数据追踪,实现从行为改善到生理变化的多维度量化评估。
在健康生活方式模块,围绕饮食、运动、心理与作息四大维度,设置科学实践体系,包括健康饮食指导、每日30分钟运动计划、压力管理与情绪疏导、规律睡眠等。配套“30天健康行为打卡挑战”,记录每日饮食、运动、睡眠与情绪数据,形成个人健康行为画像,推动健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科研思维训练模块,聚焦四大核心能力:文献检索与阅读总结、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技能实操、AI工具应用。涵盖数据库使用、统计方法培训,并组织参与人员走进实验室,亲身体验高通量测序、流式细胞术、代谢组学等前沿技术。同时引入AI科研助手,提升科研效率与数据分析能力,配套“科研工具箱”实操训练,确保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三、落地执行:沉浸式参与,实现健康与科研的双向赋能
生活方式方面,参与人员全情投入,积极践行科学饮食、规律运动、良好作息与心理调适,健康打卡率超过95.6%,形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参与人员普遍反映:“过去总觉得健康是以后的事,这次实践让我意识到,规律作息、科学饮食不是负担,而是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科研训练方面,参与人员亲手操作流式细胞仪、质谱仪、高通量测序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开展6场“科研圆桌会”,深度解读顶级期刊论文,并引入AI工具辅助文献阅读与数据分析。参与人员表示:“第一次独立设计一个小型干预实验,虽然简单,但让我真正理解了假设—验证—结论的科研逻辑”。
四、数据呈现:用科学说话,见证改变的力量
与对照组相比,经过一个月的综合干预,初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肠道菌群保持良好活性,短链脂肪酸含量、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有益菌数量明显提升。这些数据表明,短期、系统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改善肠道微生态的结构与功能。
图1: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参与者的肠道细菌活性均高于80%,满足《肠道菌群移植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要求。
图2:在为期30天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期间,参与者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含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干预前基线到干预结束,参与者粪便中的乙酸 (a)、丙酸 (b)、丁酸 (c) 及总短链脂肪酸 (d) 含量均显著升高——乙酸(p<0.05)、丁酸(p<0.05)显著提升,丙酸(p<0.01)和总短链脂肪酸(p<0.01)的提升则更为显著。结果表明,坚持30天的健康生活方式能有效提升人体内短链脂肪酸的水平。
图3:参与者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属与乳杆菌属)绝对丰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由图可知,参与者肠道有益菌含量逐步升高。
图4:参与者肠道微生物Shannon指数(a)与Chao指数(b)随时间变化趋势;通过Shannon指数与Chao指数可得出,参与者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逐步增加。
图5:参与者在活动开始前(a)和活动结束后(b)肠道微生物属水平物种组成;由图可知,活动结束后参与者肠道主要微生物组成更加丰富。
五、成果总结:以小见大,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新路径
首届“双翼实践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参与人员建立了规律作息与科学饮食习惯,健康自我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科研能力测评显示已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具备初步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显示,肠道微生态多项核心指标明显改善,整体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健康+科研”双模块的协同效应激发了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深层兴趣与责任感。
本实践活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干预周期较短、缺乏长期随访数据。未来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干预周期,并探索个性化精准干预策略。
六、未来展望:双翼展翅,共赴医学新未来
首届“双翼实践计划”的成功开展,是山东省大健康产研院与高校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有效促进了健康素养与科研能力的协同提升,实现了“教育—科研—应用”资源的高效整合。期待更多医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理论结合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为推进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与医学智慧!